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【赴西部,时代青年新舞台】
时间回溯到五年前。在“时代楷模发布厅”的录制现场,身着警服的陈法羽陪伴在“时代楷模”张桂梅身旁。回忆起在华坪女高的日子,她眼含热泪:“我们教学楼上写着一句话,‘让梦想飞越大山’,我每天都能看到那句话。”站在聚光灯下的她,已经成长为一名人民警察,“穿上这身警服我才明白,没有张老师日复一日的坚守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”
高中时的陈法羽(受访者供图)
2009年,中考失利的陈法羽站在人生岔路口。“我当时成绩不好,连普通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到。”不仅如此,她家里还有个妹妹正上初中。“没有张老师办的免费女高,我真就辍学了。”
这所改变陈法羽命运的女高,就是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狮子山下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。华坪女高创办于2008年,是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,主要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。建校伊始,校长张桂梅就定下规矩:来读书的学生,学费、住宿费等全免。这所学校不仅为大山里的女孩打开了希望的大门,更为她们架起了通往大山外的桥。
但对陈法羽来说,在华坪女高的求学路也并非“坦途”。家住偏远山村,每次去学校,陈法羽都要先走一小时路到乘车点,再坐车到镇上换乘去县里。女高严格的作息也让当时的她无法接受:凌晨5点起床读书,晚上学到十一二点,周末也不能回家。“当时觉得睡眠不够,也不理解为什么老师们管得这么严。”有点叛逆的她,甚至会在老师查完宿舍后偷偷溜回床上补觉。后来她才明白,张老师深知她们基础薄弱,“唯有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,才有机会考上大学。”2012年,从华坪女高毕业后,这个从未走出县城的女孩攥着云南警官学院的面试通知书来到昆明,城市的车水马龙,让她第一次真切领悟到“飞越大山”的含义。
办公中的陈法羽(受访者供图)
2016年,陈法羽考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公安局三川派出所。初穿警服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冲淡——过去,她对警察的认知主要来自警匪片:电视剧里,警察天天破大案,神气威武。但步入工作岗位后,她发现,基层派出所的工作“点多面广”:调解邻里纠纷、化解家庭矛盾、开展法治宣传、办理户籍业务……大学时,她学的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,但那些采集指纹、分析足迹的技能,在日常工作中少有用武之地。
落差之外,基层的挑战接踵而至。语言是第一道关卡——华坪县与永胜县虽同属丽江市,方言上却存在显著差异:“老百姓说话快了我就听不懂,我说的话他们也常不理解。”更让她焦虑的是内勤工作:理科出身的她面对繁重的文字材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。在这些迷茫的时刻,她便会在网上搜索张校长的报道,或者和“张妈妈”聊聊天,那些朴素却有力的话语总能让她重拾信心。“张老师面对那么多困难都坚持过来了,我们这点事,调整好心态就能过去。”她开始主动学习方言,放慢语速交流,并在工作之余持续磨炼文字功底。
陈法羽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值守(受访者供图)
扎根泥土的实践,使她对基层工作的理解日益深刻:“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做些事情,就是最有意义的事。”为精神障碍患者上门拍摄证件照时,对方因恐惧捡起石头驱赶他们。但那张证件关系着患者的生计,“凭借此证才能申请补贴”。于是,她换上便装,以此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,消除对方的戒备。最终,在家属协助下,陈法羽完成了拍摄。证件送至家属手中时,一滴滴感激的泪水,让她意识到,她眼中的一张照片、几行字,却能撑起一个家。另一次,下乡途中,他们发现路边有老乡的粮食运输车侧翻在水沟里。见此情景,陈法羽与同事毫不犹豫停车,肩扛手抬搬起一袋袋粮食,再协力将车推回路面。汗水浸透警服,但一股满足感和成就感悄然涌上了她的心头。
回望来路,那个会溜回宿舍补觉的小女孩或许不曾想到,张老师“严苛”的爱,已经成为她如今日夜奔走、守护一方安宁的底气。
从华坪女高的教室到永胜县的出警现场,陈法羽的故事,也像滇西蜕变的缩影:曾经需要人力背负喷雾器浇灌的果园,如今回荡着农用无人机的嗡鸣;曾经因琐事争执不休的乡邻,如今会主动走进派出所寻求调解。在西部这片广阔土地上,“陈法羽们”正于守护乡土、服务乡亲的点滴中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策划:李方舟 董大正
采写:任子薇 董大正
视频制作:刘琦(实习)
支持: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
中共华坪县委宣传部
协调: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 张勇